發布時間:2017-06-06 信息來源:游泳池水處理設備瀏覽次數:
1.1基本情況
我國有近60萬個行政村和260多萬個自然村,農村在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各級政府一直大力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全國處理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比例逐年增加(見圖1,數據來源于住建部的相關公報),2016年農村的污水處理率達到22%。盡管與城市污水處理率相比總的比例還較低,但年增幅較快。由于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農村污水處理率差異很大,目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
2015年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201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由此可見,農村污水處理正處于快速增長的前期,將成為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重點之一,市場潛力巨大。
1.2農村污水處理方式
目前農村污水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納管區域集中處理、村落污水集中就近處理和分戶污水原位處理。納管區域集中處理方式主要是城鎮近郊區的村莊,通過管網將農戶污水收集并輸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村落污水集中就近處理方式是通過管網收集村落內住戶污水,并集中到村污水處理站統一處理;分戶原位處理是采用小型污水處理設備或自然生態處理等形式將單戶或幾戶的污水在住戶的房前屋后原地處理或利用。
決定污水處理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村莊發展規劃、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或房屋間距)、距城(鎮)區市政管網的距離、環境條件、經濟條件和運行管理等,也取決于處理水的用途。對于缺水地區,污水處理與農業生產用水結合受到重視,不僅可以實現污水的再生利用,也可減低污水處理成本。
1.3存在的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農村污水治理的進展和實際情況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農村污水排放標準缺失。目前我國沒有針對農村污水的排放標準,各地大多參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也有采用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
(2)缺乏科學的決策系統。農村污水類型復雜、規模小、排放分散、不穩定、區域差異大,選擇適宜的農村污水處理方式和技術系統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缺乏科學的決策系統,致使技術與工藝選擇的人為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大。
(3)缺少設備質量認證體系。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采用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類型眾多,但質量良莠不齊。
(4)沒有適合農村特點的排水(污水收集)系統設計規范或規程。
(5)保障與監管機制不健全。以往的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已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維護困難,正常運行率低,主要原因是長效運營的保障機制和監管機制不健全。
2構建適宜的農村污水治理體系
2.1與市政設施相適應的農村污水治理系統
在城鎮附近的村莊,通常以農戶污水納管并輸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方式為主。在城鎮化率高、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普遍將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作為市政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與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統一管理。這些地區通常對處理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土地資源緊張,因此比較注重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化。其優點是污水處理設備效率高、占地小、處理水質好,不足之處是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成本高,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要求高。
2.2與農業生產相適應的農村污水治理系統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傳統農業延續了近3 000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靠世代積累下來的經驗進行精耕細作,為保持農田養分平衡,將人畜糞尿還田是傳統農業物質循環的主要途徑(見圖2)。有資料顯示,人糞尿含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總量的 60%,氮和磷總量的 90%以上,將人糞尿回用于農田減少了污染物的外排。因此,傳統農業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征。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生產效率較低的傳統農業逐漸被現代農業所代替。